汗洒街巷写华章——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陈镇雨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0日 点击数:

本报记者 王明浩

9月20日,河南禹州市环卫处主任陈镇雨和往常一样,6点钟就走上街头,看看地面有没有纸屑果皮;瞅瞅墙壁有没有胡喷乱画;瞄瞄角落有没有垃圾残留。哪儿任务重,他还上前添把力。

这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从北京受奖回来,拖着病体,一口气干了3件事:开展“环卫怎么办”大讨论;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把市总工会12000元奖金拿出来,为一线工人购置防护服。有人不解:陈镇雨获得这么多项殊荣,该知足了。他却说:“职责、荣誉、信任,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而是更高的要求和鞭策。”

“有这个部门,就得有人干事,真正干出点名堂”

环卫处并不为干部所向往。条件艰苦倒在其次,要命的是各方面的偏见和歧视。陈镇雨却说:“有这个部门,就得有人干事,就要一心一意,真正肩负起职责,干出点名堂。”

处里想添一辆小轿车,20多万元购车费都筹齐了,陈镇雨却犹豫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我们却想着坐车子,这算什么?结果,小车变成了“扫地王”,班子成员有公事外出“打的”,市区检查骑自行车。

陈镇雨推行每日“三扫全保、三收三洒、三吸全运”的工作制,他还在环卫处开展“用汗水换理解”活动,带领职工对垃圾、废弃物做到“你倒我清,你扔我捡,百清不厌,百捡不烦”,用辛勤的汗水赢得市民的理解。

“要求同志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陈镇雨说到做到。每天早上6点,陈镇雨准时到街头查岗验质,并带头拾捡垃圾,还帮助任务重的一线工人。夏都环卫所副所长付鹏飞说:“受他影响,大伙儿都有捡垃圾的‘职业病’。”

“要实现长久保洁,就必须进行改革”

陈镇雨从调动人的积极性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怕冒这个险,市区要实现长久保洁,就必须改革。”

他首先从机关入手,精减了6名机关人员,推行全员聘任制。环卫处实行全员竞聘以来,先后有79人参加应聘,有8名德才兼备的青年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有5名中层干部和32名职工落聘。

内部改革稳定进行的同时,外部的改革又开始了。

2002年,经过深入调研,城区的道路清扫权、中转站公厕管理权拍卖进入了陈镇雨的视野。他构思了一个改革框架:如果拍卖了道路清扫保洁权,积极性、主动性就产生在经营者内部,现在的“推推动动、拨拨转转”现象将彻底改观。实现这一改观,领导班子就可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搞垃圾处理场建设,永久性保洁就会变为现实。

2002年8月16日,禹州市区96条街道、140多万平方米路面的清扫保洁权成功拍卖。紧接着,陈镇雨又对市区10座垃圾中转站、13座公厕的管理权实行竞标承包,将汽车队、三轮车队实行内部承包,使环卫队伍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混”的“吃财政饭”思想得以扭转。

“为人民办事,就不要讲价钱,讲条件”

2000年,禹州开展“双百整建”活动,时任环卫处支部书记的陈镇雨主动请命下乡,深入方山镇付家门村工作。放下行李,陈镇雨就走村串户。当看到村小学建在山旮旯、200多名小学生挤在7间破窑洞里时,陈镇雨心中一阵酸楚。

治穷先治愚。陈镇雨去镇里、赶许昌、跑郑州,筹集到部分建校资金。他又回到单位,把山里孩子上学的艰难状况讲给职工们听。讲完后,他端起纸篓,带领大家上街拾碎纸、捡破烂。1个月后,他们把拾到的废品集中在一起卖掉,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共筹集了5000多元,买来水泥送到了付家门村。不久,村里建起了一座占地600平方米、一次性达到“六配套”标准的教学楼。

“作为一名环卫工作者,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使自己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甚至光荣感?”陈镇雨琢磨出20字的“环卫精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把这20个字制成立体大字,镶嵌在环卫处机关醒目的地方,每天都让进出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正是他所带领的环卫队伍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0日 第七版)  责任编辑:徐华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