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连心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0日 点击数:

万载县转变观念,凝党心聚民心,真情打造“同心链”,温暖着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群众的心。

提拔这样的干部,我们真高兴

赖明辉在提任乡长之前,在副科级的岗位上干了12年,“我都以为提拔没希望了。”

这个干事风风火火的乡干部,平时喜欢围着村民转,只要是他挂点的村,90%以上的老表认得他。可是在县委组织的几次民主考察、推荐干部测评中,当得票名列前茅的赖明辉的情况反馈上来时,不少领导还对他相当陌生。

“我们的用人观念要改改了,只要群众满意的干部,我们就要提拔、重用。”县委决策者们的观点一致。

“这样好的干部,就该提拔!”万载县双桥镇尚庄村村民陈田妹,至今念念不忘赖明辉在镇里当副书记时,为协调他家的宅基地忙碌几个月的事,“要不是有这样的好干部,我家的房子再过3年都盖不成。”

今年6月赖明辉走马上任白水乡乡长,到任4个月就将全乡的村村组组走遍,解决了一件纠缠多年的集体上访事件,并开始实施村村通水泥路的方案。

问“官”于民,使一批“唯民”干部脱颖而出,“唯上”干部没了市场。

在万载县,转变的何止是用人观!政绩观、德才观、发展观等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全面。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增收不增收,经过量化都成为硬指标,成为判断各级工作的标尺。

这个亲那个亲,还是娘家人最亲

“好在娘家人帮忙,不然我的家就散了。”万载县康乐街道猛辉村妇女钟细莲,是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娘家”——村党支部的感情不同一般。

老人一生坎坷,惟一的儿子遇难身亡,年轻的儿媳看不到家庭的前景,丢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老人一家的生产和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党员的娘家人,我们连自己的‘子女’都保护不好,怎么去帮助别人?”村党支部主动挑起了帮助钟家的重担。农忙双抢时节,村里党员干部自家的事没忙完,先到了钟家的田里;逢年过节,党支部成员走的第一家亲戚就是钟家;缺东少西,一声招呼转眼送到。群众说:“钟家好福气,少了一个劳动力,多了一帮青壮年。”出走的儿媳也感动了,悄悄回到家,在村里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欢乐重新回到了这个家庭。

要像爱护自身的细胞一样,爱护每一个党员。万载县在全县开展农村党组织“双爱”活动,建立“党员扶助基金”,解决党员生活困难问题;设立“党员发展基金”,解决党员生产发展难题;以人为本抓党建,“四情必访”联党心。430多万元资金的扶助,来自“娘家”的缕缕阳光,架起了条条“彩虹”,使1200多名困难党员的心重新融进了党组织的核心圈。党员的魅力展现了,党组织的入口激活了,仅2003年以来,就有2300多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3个连续几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都确定了2至3名入党积极分子。

我们村里的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哪里有困难群众,那里就会出现党员的身影。这是万载县凝党心聚民心架心桥的可喜变化。

年逾七旬的辛桂英,是马步乡洞口村的五保老人,患病卧床,缺粮少油,正焦虑间,村支书郭正牙上门了,100斤大米,10斤油和200元钱,像甘甜的及时雨滋润着老人心田,更让老人感动的是,郭正牙还请来了车,送老人到乡卫生院治病,不少党员也到病床边看望、护理,让周围人羡慕不已。辛桂英那个高兴劲就没法说了:“我们村里的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得到党员帮扶的群众,又何止辛桂英老人?以党心联民心,党员的“结对扶助”,干部的“联帮带”,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的“四比四到户”,一项项亲民惠民活动,通过党员心灵的链接,将千座万座桥搭在普通群众的心间。喻友泉、郭成福等60多户贫困户,自己没花多少钱,就搬进了由当地党员干部捐资捐劳建好的新房子;地税女干部张娅等一批党员干部,与贫困户阳仁妹等近千名孤、老、病、残的弱势群众结为对子,共渡难关共谋发展。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关心下,许多贫困群众重树起生产和生活的信心。

转变观念,凝了党心,聚了民心。到目前,万载县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在花炮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去年底下降2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和2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23元,特别是外贸出口额达到541.7万美元,同比增长49.39%,出口额在宜春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陈建才 罗晓安)         责任编辑:龙红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