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评论】大数据给力精准“拍蝇”

作者:朱一平 胡剑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4日 点击数: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6年第16期清风时评栏目刊登我区评论文章《大数据给力精准“拍蝇”》,全文如下:


    据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取得良好效果。如湖北省恩施州收集城市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8个惠民项目的源数据,查实问题线索1.83万条,立案审查323人;河南省濮阳市在巡察中借助大数据,大大提高发现涉农问题的准确度;本期“广角”栏目也刊登了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纪委运用大数据,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经验。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为监督执纪工作拓展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式。


    大数据在从海量信息中筛选问题,到锁定问题线索,再到查实情况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是传统工作方法难以比拟和匹及的。单单是几百万条数据样本的比对,如果采用人工进行核实查证,无疑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而此时,大数据正可以大显身手,取得奇效。


    大数据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新鲜产物。相比其他基于互联网的衍生产品,广大群众对大数据本身的认知度并不太高。但其实,人们熟知的“一键通”、“随手拍”等反腐举报新形式,背后的技术支撑都来源于大数据。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性”等显著特点,它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对多份数据样本进行整合,使不同类别数据间的联系更紧密,借助专业性的软件进行分析,能够快速精准地挖掘出数据背后的真实信息。


    在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工作中,财政、民政、住建、林业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样本几百万条,纪检监察机关如想取得“为我所用”的有效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借助大数据,把各部门的数据样本进行有机串联,准确分析出数据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提炼总结出规律。当数据比对发现情况与规律不相符合时,便是异常数据,从中可以找到违纪违规的有用线索,“顺藤摸瓜”,便较容易揪出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大数据就是如此给力。


    从已经查处的大量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暗腐败”案件可以看出,潜藏在群众身边的“蝇贪”,因为熟知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了解群众的心理,在违纪违法的时候,懂得搞变通,善于做伪装,其违纪违法行为难以被察觉。加之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牵扯多个部门和单位,即便发现了其中的“猫腻”,线索的查证、证据的收集等也都存在极大困难,想要实现精准打击,困难着实不小。大数据的成功运用,有助于将预测性、指向性问题变为可移交、可立案的问题线索,为增强监督执纪的针对性,实现精准“拍蝇”提供了更大空间。不管腐败方式如何花样翻新、细节过程如何掩人耳目,都会在某个环节留下痕迹,通过大数据的深入对比、专业分析,这些痕迹终将成为违纪违法的铁证。运用大数据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是有效避免人为干扰,使发现问题、锁定问题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肯定,在大数据面前,“蝇贪”潜伏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当然,大数据只是科技反腐的有效形式之一。做好“科技+反腐”的“大文章”,为监督执纪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反腐败斗争效率的最大化、成果的最优化,还需更多的实践、探索和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