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为民调解中升华——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杨慧芝
生 苟 本报记者 汤 民
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居委会主任杨慧芝创办的“杨慧芝工作室”就在街中心的显眼处,这间温馨的小屋,几乎每天都有动情的泪水和舒心的欢笑。
8月6日中午,烈日当空,工作室的吊扇下,7名群众正围着一脸慈爱、话语亲切的杨慧芝诉苦衷、问政策、表感谢。得知记者来临,现场的七嘴八舌马上变成了异口同声:杨主任真是党的好干部,说公道话,办良心事,又能吃苦耐劳,大家都相信她。说着说着,一位名叫罗美凤的妇女突然动情地哭了起来,她说:“上个礼拜三,我中暑在家,感到好孤单好难过,别人将这事告诉了杨主任,她知道我前不久失去了亲人,立即赶来,边为我刮痧,边劝慰我,大姐般的疼爱直暖人心窝子。”面对群众的夸奖,杨慧芝还是那句话:“调解工作是我的生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杨慧芝工作室”成立7年来,调解纠纷及上访361起(件),成功率达100%。
“就是要让老百姓热爱共产党”
“成功的调解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只有让群众相信党、热爱党,调解才会顺风顺水,所以我调解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热爱共产党。”
今年3月的一天傍晚,家住街东的老彭找到“杨慧芝工作室”,他思忖良久才开口:“杨主任,前两个月已4次麻烦你上门解难,今天这事还得烦请你出马。”老彭是个读书人,家里富裕,加之自视清高,与邻居相处得不够和谐。前年因盖房子影响邻居采光,被镇政府处理,老彭心里因此留下“疙瘩”。如今,家里要挖化粪池,邻居却不让,彼此形成对峙,急得老彭团团转。他说,如果杨主任不肯帮忙,就直接到区里去上访。杨慧芝听完诉说,立即赶往现场。经过5次调解,事情才圆满解决。望着杨慧芝疲惫的面容,老彭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杨慧芝抓住时机分析了老彭为人处世的不足,并告诉他镇党委、政府对此事也很重视,几次派人出面协调。老彭听后,心存感激,心中对镇政府的“疙瘩”就此解开。
前年秋天,街坊邻居刘大娘哭得两眼红肿,一大早就吵着闹着要身披大字报上街喊冤。原来,她家土地转让后的7000多元补偿款让当地两个“有权势”的人找借口领走了,而她势单力薄无力要回。杨慧芝一边稳住大娘,一边深入调查,发现老人所说属实。当时,杨慧芝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此事居委会无权过问为由“合理上交”,二是以“豁出去”的精神主持公道,杨慧芝选择了后者。她多次找到当事人说理说法,并借助当事人单位领导和亲戚朋友的力量一起使劲,最终为大娘要回了补偿款。刘大娘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杨慧芝对她说:“不是自己的能力大,是共产党好。”回到家中,刘大娘要小孙女在作业本上写下:杨慧芝是恩人,是党的好干部!
“调解最重要的是你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
探寻杨慧芝的调解艺术,她的回答是:“调解需要艺术,但最重要的是你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而这分量来源于平日的一言一行。”多年来,正是凭着一心为民的执著追求,杨慧芝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去年底,新圩街头出现了一个总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的老人,只见他一身黑油污垢,行人见之大都掩鼻而过。杨慧芝却在一边静静观察,发现老人并非人们说的“疯子”。她主动走上前去,递过毛巾让老人擦脸,然后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对杨慧芝的关心,老人感激之余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老人姓赖,家住邻乡一个偏远山村,曾两次入狱,等他第二次释放回家时,已是人过中年。深为自己历史感到忏悔和羞愧的他,觉得政府不再会管他“这种人”,因此自暴自弃。听到这里,杨慧芝告诉老人:“你虽然犯过错误,但已经受到惩罚,请相信政府一定会管你的。”第二天,身为区人大代表的杨慧芝直奔区人大咨询政策,在区人大领导的热心帮助下,老人住进了乡里的敬老院。
在新圩有5个曾经迷茫的青年人称杨慧芝为“杨妈妈”。其中的小廖曾是“两劳”释放人员,刚出来时,家人嫌弃他,外人歧视他,就在他万念俱灰时,杨慧芝给了他母亲一般的爱。她将小廖安排在街道城管工作,时刻呵护着他的成长。在“杨妈妈”的真情引领下,小廖浪子回头,迎来阳光人生。之后,他与邻村一村干部的女儿相爱,得知此事,杨慧芝极力赞成,可村干部却坚决反对,还一脸怒气地质问杨慧芝:“你的女儿怎么不嫁给他?”杨慧芝沉着作答:“如果我的女儿和小廖有这个缘分,我坚决支持!再说,我们都是党的干部,有责任帮助小廖。”如今,小廖有了娇妻爱子,成了岳父逢人便夸的爱婿。今年2月,小廖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此,杨慧芝深有感触:将一个犯过错的人推向社会容易,但这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来源: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龙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