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事之师》之时代先锋篇

作者:佚名 来源:珠山区纪委监察局编印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6日 点击数:


封面2_副本3.jpg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内涝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困难,重重的困难,象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场战斗。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恶化,劝他不要参加,但他婉拒劝告:“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一九六四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当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编后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作为党员干部,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杨善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20多年住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云南省保山市群众自编的一首歌谣,赞扬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杨善洲1927年生于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先后在施甸县和保山地区任领导职务,1977年起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退休的第3天,他返回家乡大亮山,住茅棚,修山路,在荒山上义务造林。在寂寞的山里,他“冬天当团长(烤火围成一团),夏天当县(陷)长(下雨后都是泥巴路)”。为了多栽树,他在街上捡果核,翻垃圾桶。20年过去了,杨善洲将呕心沥血建成的5.6万亩茂密的林场,其中有上大街靠捡果核种下的50多亩果园,无偿奉献给国家。2010年5月5日,他将政府奖励的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

60年来,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前面,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一辈子不为子孙积财,一辈子不为自己“留后路”,一辈子淡薄权力、名利、地位,一辈子实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

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杨善洲的母亲和妻子可以“农转非”,他却把组织部门办好的手续压在抽屉里,一直不办。问及此,杨善洲解释说:“我当时想,大多数科、局长,还有地委委员的家属都是农民,我这个‘班长’怎能转?”

杨善洲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对基层情况却十分熟悉,每次会议报告都出自己的“口”。他先找来几个秘书,吩咐找些材料,然后自己拟个提纲,在大会上看着提纲,结合调查研究的情况站着讲。工作人员把录音整理出来,一篇报告就完成了。

杨善洲早就决定:“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去!”没有房,自己搭窝棚;没有路,自己铺。冬天,脚上穿着露出大脚趾的黄胶鞋。他在荒凉的山上造林20年。这就是一位花甲老人,用20年时间,披星戴月,带着大家,一棵树一棵树“造”出来的!

2008年11月11日,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县林业局。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去。许多人劝杨善洲:就不能留下点?也有人说他有钱不会要,是个大憨包。县委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也被他当场回绝。杨善洲向记者坦承:“我公开讲过的,退休后给家乡群众办点实事——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不能哄弄群众嘛!”

编后语: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牛玉儒: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1年冬,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笼罩在风雪中。一家特困户的门被轻轻敲开,一位好心人从内蒙古商报上得知,因为没钱,这家的孩子面临辍学困境,特地送来1000元钱……三年过去了,得到资助的孩子仍不知那位好心人是谁。那位好心人,就是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的牛玉儒。

凡是与牛玉儒有过接触的人,都说,牛玉儒身上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对朋友、百姓的挚诚情怀。 

从担任呼市市委书记的第一天起,牛玉儒就对市委一班人说,"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抓经济建设、抓城市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

翻开牛玉儒的工作日志,我们看到,牛玉儒到呼市工作仅493天,除去住院治病的三个月,他有200多天在外出差。2004年3月,他率队外出招商引资,5天内跑了5个城市,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 20日上午,从呼市出发,转机北京,到达成都。午饭后与企业负责人洽谈投资项目;21日上午,飞往深圳,转车前往珠海。下午与有关企业会谈,晚饭后又返回深圳; 22日上午,在深圳与有关部门会谈。参观、考察企业,午饭后转机北京到银川。晚上10点考察银川的亮化工程; 23日上午,参观考察银川城市建设,与银川市领导座谈,午饭后乘车前往乌海市考察,连夜乘火车返呼市;24日上午,向市委汇报这次出行的收获……。  

在家人眼中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两个妹妹和妹夫在几年前先后下岗。 1997年,小妹妹牛宇红的丈夫下岗了。妹妹曾多次请求在包头当市长的哥哥给丈夫安排个工作,可牛玉儒的回答是:“这事儿我不能管,下岗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 在牛玉儒的老家通辽,亲戚朋友知道他当了大官,都找他办事。牛玉儒总是让人家扫兴而去。他说:“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我的,不属于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  

2004年4月22日,身体极度不适的牛玉儒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李理劝进内蒙古医院,检查发现结肠肿瘤肝转移。病魔终于将他束缚在病榻上。  

在牛玉儒眼中,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生死关头他却说:“我没事”。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呼市的一位干部说:“我们入党时都面对党旗宣过誓,牛玉儒实现了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8月14日, 牛玉儒走了…… 。51年的人生,对于有着火一般工作热情的牛玉儒来说,实在太短。

编后语: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取决于它的宽度。牛玉儒的一生,鞠躬尽瘁,将青春和热血洒在茫茫草原上,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壮歌。


王 瑛:铁骨傲苍穹



王瑛任纪委书记时,有两件东西必须亲自安排摆放:一件是“纪容镜”,这块高不到1米、宽不足80厘米的“纪容镜”上写有“以铜为镜正衣冠,以纪为镜正言行”。第二件是一块悬挂在纪委会议室墙壁正中的牌匾,“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良,作风正派”五句话时刻提醒着全体班子成员和干部。

在王瑛眼里,权力是一种责任,党性原则不能作交易,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拿这个来做交易,就不配当纪委书记。

2005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摆到王瑛的案头,信中反映县水利局副局长周某等人采取非法手段套取水保资金并私分。经查实,周某、彭某等人三次采用虚增水保项目,从中共套取水保金58万元并私分。

对此案的查处,有人在会上提出:“这是专项资金个案,会影响南江的项目争取。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家的专项资金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的,不是给个人谋利的,必须严办!”王瑛态度坚决。

最终,周某、彭某被开除党籍、公职,受到法律的制裁。

2007年1月,在调查南江一国有资产出让的案件中,初核发现县经商委原主任违规出让,涉嫌受贿。王瑛组织人员深挖细查,有人给她打电话恐吓说:“你生了病,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你就安心养病吧,少找气呕!”但她没有理会,依然将主犯及两名同案犯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为此,她得罪了好多人。有人说,情面上的事,能帮帮一把,以后求人也好说话。王瑛不同意:“私事我可以帮,原则上的问题决不能开‘口子’。”

心底无私,问心无愧。这是王瑛常说的八个字,字字掷地有声。

距离她去世前的2008年7月,正是南江县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关键时期,八庙乡的群众向王瑛举报:乡上在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纪违规的问题。王瑛非常气愤,要求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王瑛不顾日益严重的病情,一接到举报就带领纪检干部来到八庙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调查。后经查证,群众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该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副乡长分别被免去职务, 4名责任人受到了党纪处分。

抗震救灾期间,病重的王瑛一直以办公室为家,与一张钢丝床相伴。窗外,就是地震灾民安置点――光雾山广场。在这里,她批示处理有关抗震救灾信访举报36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14起。

即使躺在病床上,王瑛还在牵挂着受灾群众,关注着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去世前一天,她还专门安排机关的同志代她到挂联的乡、村走访慰问,关心灾后重建和困难群众能否安全过冬。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有全县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员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有力监管,确保了2.37亿抗震救灾资金、32万套衣服、8000床棉被和2000吨其他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王瑛总爱说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谁叫我是纪委书记,我没有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

编后语:在王瑛身上,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向王瑛同志学习。要学习她那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学习她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要学习她对广大干部群众关系爱护,学习她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为人务实、清廉。”


沈浩: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



2009年11月6日晨,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而悲痛万分。

沈浩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沈浩来小岗时,小岗有两个村民组,其中一个是东南面的大严村民组,村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一些。2005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劳累一天已经休息的沈浩,想起了大严村民组徐庆山家的房子是危房,赶紧撑着雨伞冲进大雨中,由于泥路湿滑,鞋子掉了,他干脆脱掉鞋子,赤脚来到徐庆山家,动员他赶快搬出去,直到把徐庆山安排好住处才安心。此后,抓紧改造危房就成为沈浩给自己定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当沈浩得知国家对“三农”投入的资金在增加,敏锐反应,立即争取补助资金改建村民住房,2005年底,在小岗村的东南方,四幢两层小楼房的生活区拔地而起。2006年春节前,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农民,都住进了上下两层160平方米的楼房。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沈浩知道后,及时带他住院治疗,并预付了医药费用,韩庆江在医院住了38天,哮喘病得到了有效治疗。老韩现在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钱,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感叹地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沈书记!”

在小岗村,村民们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沈浩”。村民殷广勇妻子痴呆,一家四口人住着破房子,生活很苦。沈浩第一次到他家就掏出200元钱给殷广勇,并给他们家照了一张全家福。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较重,沈浩知道后,及时把她送到医院,跟院长说:“老人不容易,尽管给她治疗,账我来结。”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大娘拄着拐杖说:“这拐杖就是沈浩回省城给我带来的,说碰到我时发现那根坏了,怕我跌倒了。”农历2007年三十的早上,沈浩一开门,发现邱世兰坐在门前,以为她有什么难处,忙问什么事?老大娘说要请他吃年饭,沈浩一颗悬着的心落下了,但又不忍心打扰,连说算了算了,大娘却不依不饶:“二十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那可不行。”面对大娘的一片真情,沈浩很感动地吃了这顿极其难忘的年饭,它饱含着一位年迈的小岗老人对沈浩的真心厚爱和最高褒奖。那天晚上9点多,沈浩才赶到合肥,家里人一直在等着他吃年饭。村干部赵家龙说:“沈书记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他重情重义,能把一颗心捧给别人,没一点个人计较。”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这样评价他:“沈浩事事想着群众,考虑得周到细致,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编后语:农村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沈浩,放弃省直机关优渥的工作环境,扎根基层建设,让小岗村从“背负盛名”变成“名副其实”。


龚全珍:永葆本色 一心为民



龚全珍,年逾90岁的离休老教师,有着“将军夫人”头衔,却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乡,与村民悲欢与共、对基层群众竭尽所能。

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传承甘将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2011年,琴亭镇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邀请她担任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并勉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展好新时期传统精神的宣传活动……”社区人员深深感受到将军夫人的真挚情感。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社区居民贺丙才想创业走上致富路,可创业途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坚定创业想法出现了动摇。在了解到情况后,龚全珍主动与其开展谈心和思想辅导,增强了他的信心,最终,贺丙才克服了困难,并担任社区支部副书记,在龚全珍的影响下,贺丙才牵线搭桥,帮助近十名社区居民创业致富。社区困难居民彭云娥,体弱多病,家境困难,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多次上门与其谈心,送去慰问品,并勉励她战胜困难,在她的鼓励下,彭云娥生活非常开心,并参加社区门球队,带领数十名社区居民开展门球比赛活动。困难居民彭秋仔,在龚全珍的帮助下,从事家庭炊具的修补生意,逐渐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社区青少年朱洪峰、困难居民周春燕,龚全珍经常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经常送去学习用品,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生活信心。

龚全珍时时刻刻关心社区党员干部、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自担任社区辅导员后,每年为琴亭镇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

在辅导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同时,龚全珍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的教育报告,讲述老红军的优良传统,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关心青少年和思想、学习和生活,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向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元,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捐助科普书籍,供社区青少年阅读。“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构建和谐温馨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后语:龚全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革命时期播下的“为民服务”的种子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在清贫中走过风雨几十年,却收获了一个共产党员无价的财富——民心。


罗富姬:“傻”妻子的“廉政”经



在2004年江西省百名“廉内助”表彰大会上,有一位言语不多、外表清秀的农村妇女,她就是永新县教体局原党委书记洪新民的妻子——罗富姬。二十八年来,她默默支持丈夫工作,有人说她“傻”,丈夫当官多年,自己却一直在乡下务农;儿子下岗了,也从不要求丈夫安排工作。也有人说她太“老土”,送上门的礼也不要。别看她“傻”、“老土”,却有自己的一番“廉政经”。

洪新民兄弟姐妹多,罗富姬过门后,家务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耕田、种菜、带孩子、照顾父母,整天忙个不停。可是,洪新民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回家也只是傍晚拖着疲惫身体进门,第二天天未亮又匆匆赶到单位上去了,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她又埋怨又心痛,丈夫毕竟是吃公家饭的人,她毅然把年幼的孩子托给体弱的父母照管,自己动手,学起犁耙。多年来,她一个妇人家干上了男人的活,家中的事从不让丈夫操心。有一次大儿子不慎跌倒,头磕在尖石上,鲜血直流,她急了,背起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往医院跑,鲜血浸湿了她的衣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她听了心像刀割一样痛,鼻子酸酸的,泪水禁不住地往下流……就是这样,老洪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大到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小到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都是罗富姬一手包揽,从不让丈夫插手。她说:“丈夫吃的是公家饭,就要替公家办事,不能因家务而耽误公务。”

富姬文化程度不高,但能明辨是非曲直,信守平安是福、廉洁是福。一些人看重老洪的权力,想通过“夫人手段”达到目的。1997年初冬的一个晚上,一位在七溪岭林场做木材生意的安徽丁老板,冒着严寒,敲响了罗富姬的家门,自称是老洪的远房亲戚,开门说点事,富姬打开门后,那人随即把一个红包和两瓶酒硬塞给她,说这8000元钱是为了感谢洪场长的。富姬坚决不收,那人扔下钱物转身就跑,富姬赶不上,只好打电话给在外地出差的丈夫,老洪立即打电话叫司机和大儿子连夜赶到火车站,把红包和两瓶酒交回给了丁老板,丁老板连声称赞:“洪场长的老婆真是个廉洁夫人啊!”这样的事,她不知拒绝多少回,就连自己亲戚也不例外,有人背地里还叫她“铁娘子”。就是这个“铁娘子”为丈夫守住了一方净土,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称赞。

编后语:家庭和谐既需要“贤内助”更要“廉内助”。罗富姬,一个现在人眼中的“乡巴佬”,用二十八年的坚守换取了丈夫的清廉为官,也以近乎“傻”的方式保全了一个家的完整。

分享到: